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黃自


借用中國古代詩詞的名稱和內容於音樂作品的創作,是二十世紀早期中國作曲家從西方學習作曲理論後,回國從事中國音樂創作的一種嘗試。像“長恨歌”、“點絳唇”和“南鄉子”這樣的音樂作品,就是作曲家黃自於1933年分別創作的清唱劇和歌曲。這也是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音樂作品從藝人即興創作或集體的無意識創作開始轉向了作曲家的個人創作。黃自早期作品的音調風格比較歐化,聽起來往往帶有一點“洋味”。但是,在作品的結構、句式方面則比較注重與中國古典詩詞的有機結合。 
相比之下,近五十年以來歌曲創作的音調注意到吸收傳統音樂的音調與風格,但結構基本以西方的“二段式”、“三段式”為主,句式上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結構聯係較少。黃自還是音樂教育家,在學習西方為中國音樂服務 方面,還體現在他編寫音 
樂教材上,如1930年的“音樂的欣賞”,1930年至1934年完成的“西洋音樂進化史鳥瞰”,1933年至1935年與他人合編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六卌”,1934年與肖友梅、韋瀚章以“音樂藝文社”名義合編的“音樂染志”,以及1935年冬發起創辦上海管弦樂團等。黃自17歲學鋼琴,18歲開始學習和聲學,20歲赴美國學習心理學,畢業後留校學音樂理論、作曲與鋼琴,1928年轉入耶魯大學繼續學作曲。交響序曲“懷舊”在 
畢業音樂會上首演。回國後,1930年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專職理論作曲教授,並兼任教務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抗戰歌曲:“抗敵歌”“1931”、“旗正飄飄”“1933”、“九一八”“1933”等。代表作還有 “山在虛無飄渺 間”“玫瑰三愿”“天倫歌”等。 在音專任教的8、9年間,培養了大量的學生,為後來的音樂教育事業奠定了人才基礎。黃自1904年生於江蘇川沙(現已劃歸上海市),1937年病逝於上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