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音樂之父---巴赫

生平
童年
1685321日(格里曆331日),巴赫出生在德國艾森納赫。他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是鎮上的音樂家,教巴赫小提琴羽管鍵琴叔叔們也是職業音樂家,包攬了從教堂管風琴宮廷作曲家、音樂家的職位。巴赫的叔叔,約翰·克里斯多夫·巴赫(1645年至1693年)教了巴赫關於管風琴演奏藝術。巴赫因此感到自豪,1735年左右,他起草了一份族譜,名為《音樂巴赫家族的起源》。
巴赫的母親死於1694年,他的父親也在8個月之後隨其母親而去。10歲的巴赫成為了孤兒,並住進了位於奧爾德魯夫的長兄約翰·克里斯多夫·巴赫(與叔叔同名,1671–1721)家裡。在這裡,他模仿、學習並演奏音樂;而他哥哥,一個職業教堂管風琴師,也經常用翼琴指導他。
他哥哥讓他接觸的作品有來自當時南德的大作曲家,也有來自北德的作曲家,也有法國人,例如尚-巴蒂斯特·盧利路易斯·馬贊德馬林·馬萊斯,以及義大利人吉洛拉莫·弗列斯可巴迪。年輕的巴赫也許觀摩學習了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巴赫的手稿表明了他曾經為他哥哥抄總譜,但是顯然他的哥哥禁止他這樣做,也許是因為覺得這樣浪費了他的時間。
大約14歲的時候,巴赫和一個比他大一些的校友喬治·艾德曼一起被授予合唱獎學金,就讀位於呂內堡的名校聖米迦勒學校。在校2年中,他廣泛地接觸了歐洲文化,此外,除了參與學校的無伴奏合唱團外,他也演奏風琴大鍵琴。他學習了法語義大利語,在神學拉丁語歷史地理物理學等知識領域打下深厚的根基。他與德國北部的的貴族子弟交往,這些人被送到一些高專業性的學校學習,準備在外交、政治或軍隊中有所發展。
阿恩施塔特到威瑪(17031708年)
17031月,在從從聖麥可畢業,並被拒絕一個位於森格豪森的管風琴師職位後不久,巴赫被約翰·恩斯特公爵聘用,在威瑪一個教堂擔任場地音樂家。他的角色並不十分清楚,但很顯然還包括一些與音樂無關的僕役工作。他在威瑪待了7個月,以優秀的鍵盤演奏者而出名。於是,巴赫被邀請到阿恩施塔特的聖博尼費斯教堂,為其新完工的管風琴作檢查,並舉辦了啟用音樂會。在這個位於魏瑪西南大約40公里的古老小鎮,巴赫家族與當地居民建立著良好往來。17038月,他接受了在該教堂的風琴師的職位,這個工作體面但並不繁重,而且能得到一份不錯的薪水。
良好的環境和對音樂熱情的僱主並沒有緩解年輕的管風琴師和當局之間的緊張關係。巴赫顯然是對合唱團的水平不滿,但更嚴重的是,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偉大的風琴師和作曲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並參與他在北德呂貝克聖馬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巴赫想成為布克斯特胡德的助手和接班人,但不希望娶他女兒,而這顯然是一個條件。
17058月的法庭記錄,巴赫曾經被牽扯進一個爭執事件:
J.S. 巴赫,新教堂的管風琴手,就是坐在那裡的那個,因為他昨天深夜走路回家時……有六個學生坐在長石上,當他經過鎮上的禮堂的時候,學生蓋耶斯巴赫拿著一根木 棒跟在他後面,問他(巴赫):為什麼巴赫辱罵他(蓋耶斯巴赫)?巴赫回答說沒有。但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所以他說話的氣勢有點不足。蓋耶斯巴赫說也許巴赫 沒有辱罵他,但是巴赫一定侮辱了他的巴松管演奏,侮辱他的巴松管演奏就是侮辱他本人……於是蓋耶斯巴赫打了巴赫。巴赫並沒有想到會被襲擊,他已經抽出了他的匕首,但蓋耶斯巴赫與他扭打在一起,直到其他的學生趕到,並把他們分開。
1706年巴赫得到了一個在米爾豪森聖布拉烏斯的風琴師職位,並待了好幾年。在那裡顯然有更好的薪酬、更高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更好的唱詩班4個月之後,1707年,巴赫成為米爾豪森的布拉希斯基希的管風琴師;同年,和他的第二個堂妹瑪莉亞·芭芭拉·巴赫(Maria Barbara Bach)結婚。他們育有7個孩子,但只有4個活到了成年,包括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赫,他們後來都成了重要的作曲家。
巴赫提議將聖布拉烏斯的管風琴翻新,雖然費用昂貴,但教堂和米爾豪森市政府都予以核准。作為回報,巴赫為1708年的新地方議會成立開幕儀式精心製作了喜慶的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Gott ist mein König, BWV 71)。地方議會很高興巴赫對他們的豐厚回報,在之後的幾年裡又兩次讓巴赫指揮演奏它。
身在威瑪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同年辭職去接受一個報酬更為豐厚的職位,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在威瑪巴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也首次發現了韋瓦第的音樂,開始了協奏曲的創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特利奧波德親王的樂正職位;但其辭職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撓,在免除其義務之前甚至還把其關押在獄中。
柯滕時期
柯滕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為高產和未受干擾的時期,這段時間他創作了許多器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鍵盤小曲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小提琴,大提琴獨奏作品等。1720年當他和利奧波德親王一同出遊時,其妻死去,留下他和7個小孩;第二年再婚,娶安娜·瑪德蓮娜·巴赫1701-1760)為妻;當親王利奧波德娶了一個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女人時,巴赫開始尋找一份新工作。
萊比錫
1722年,萊比錫聖樂領唱庫瑙逝世時,巴赫申請該職位,萊比錫當局先是把該職位讓給了泰勒曼,隨後又任命了克里斯托坲.格勞普納,巴赫在1723年正式任該職。作為教會音樂的指揮,他要督導教會樂手,提供禮拜式中的樂曲;在托馬學校任教;在這裡他創作了最偉大的宗教作品《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和《聖母頌》,宗教劇及大多數的教會清唱劇。1729年他組織了著名的萊比錫大學音樂社,由職業歌手和學生組成,每周舉行音樂會。領導該組織一直到1737年,1739-1743年又繼續領導。
逝世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巴赫患有白內障,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以當時落後設備進行了眼科手術,幾乎使他完全失明。他的這場疾病原因不明;據說他突然 恢復了視力,但卻由於手術後的後遺症於1750728日逝世,享年65歲,死因據當時報紙所刊是因為一場「非常不成功的眼科手術造成的不愉快的後 果」,據現在歷史學家推測則是因為腦中風合併肺炎。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