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這個周末2015/12/13活動真多
下午15:00~16:00有51在中友百貨誠品音樂館的演出
有時間的朋友
一定要去聽聽
Ean的聲音非常的乾淨
伍冠諺的琴藝也不是蓋的
大家有空去欣賞
51伍易

陳靜慧2014木笛演奏會 ~木笛與吉他的魅力接觸~

名稱:陳靜慧2014木笛演奏會 ~木笛與吉他的魅力接觸~
日期:2014/12/13
時間:19:30
演出單位木笛/陳靜慧、吉他/劉士堉
票價:免費(演出當日現場劃位)
地點:演藝廳
    木笛與撥弦樂器的組合早已盛行於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當時搭配的是類似吉他的撥弦樂器-魯特琴;這場則由木笛與吉他搭配,整場音樂會的曲目涵蓋的年代時間相當長,曲目類型也非常多樣而豐富,包括文藝復興晚期的弗雷斯可巴第、卡契尼的作品,巴洛克時期的庫普蘭、泰勒曼與巴榮等作曲家的作品,古典晚期貝多芬的作品,浪漫晚期的巴爾托克與葛拉納斯多的作品,以及現代作曲家皮亞佐拉的作品,此外,還有現代作曲家波塞爾、佛爾丁、瑞茲等人特別為木笛與吉他創作的作品。期盼木笛與吉他合作演出各個時期不同的音樂風貌,為木笛演奏提供更寬廣的可能性,並帶給觀眾嶄新的聆賞經驗。陳靜慧2014木笛演奏會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睽違三年的Spark又要來囉!!!
這次的時間已經確定
上次沒聽到的這次不要再錯過
Daniel說非常非常想念台灣熱情的大家喔~~
啥咪??
沒聽說過??誰是Spark?誰是Daniel?
來來來....哩來哩來......
誰是Spark?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柴可夫斯基

悲愴的人生
1840 年 5 月 7 日生於俄國沃金斯克,位於現今烏特模脫自治共和國的境內,是一個金屬工業城。柴可夫斯基的父親是礦場檢查員,母親則具有法國血統,祖先於十六世紀時遷居到俄國。
柴可夫斯基的母親喜歡音樂,歌聲也甜美,因此柴可夫斯基自幼顯露出對音樂的偏好。從四歲開始自行在家中的鋼琴上彈奏,到六歲時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初步彈奏技巧。八歲時由於父親工作調動,舉家遷往聖彼得堡,柴可夫斯基於是進入當地的學校就讀,開始接受正式的鋼琴教育,不過隔年因為父親的工作異動,他的鋼琴課程也隨之中斷。
雖然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知道柴可夫斯基有音樂天份,但並不認為其有成為專業音樂家的條件,為了他日後生活著想,於是要求他選讀法律。因此柴可夫斯基十歲時就與兄長一起離家前往聖彼得堡進入一家法律預備學校就讀。
在學期間柴可夫斯基對音樂並未忘情,有空時就嚐試作曲,1855 年起還跟隨一位德國籍老師昆德林格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1859 年柴可夫斯基從法律學校畢業,隨後便進入司法院擔任事務員,由於柴可夫斯基對於法律工作並沒興趣,而追求音樂發展的慾望卻與日俱增,所以在 1861 年說服父親,同意讓他在工作之餘進入大鋼琴家安東 . 魯賓斯坦設立的音樂教室,隨薩林巴學作曲。
1862 年安東 . 魯賓斯坦音樂教室昇格為聖彼得堡音樂院,柴可夫斯基於是辭去司法院工作,正式成為音樂院學生。柴可夫斯基在作曲方面進步很快,這一段時期他完成了一些管弦樂及室內樂小品的習作。
1865 年自音樂院畢業,畢業作品是一部以席勒 " 歡樂頌 " 為題材而寫的清唱劇,得到了銀牌獎。柴可夫斯基的畢業作品獲得了尼古萊 . 魯賓斯坦《安東 . 魯賓斯坦胞弟》賞識,並被延請至尼古萊請柴可夫斯基到莫斯科的音樂教室擔任和聲學老師。

1866 年尼古萊 . 魯賓斯坦的音樂教室改制成莫斯科音樂院,與其兄所創設的聖彼得堡音樂院共同成為俄國最富盛名的音樂學府。柴可夫斯基在莫斯科音樂院教書的待遇不高,但卻有較充足的時間作曲,因此在到任的第一年內,就完成了第一號交響曲 " 冬之夢 ",只是首演時觀眾反應冷淡,而且在這首曲子的創作過程中,柴可夫斯基因工作過度而導致精神方面受到一些損傷。
1868 年,柴可夫斯基開始與俄國國民樂派五人組的成員交往,1869 年他接受該組領導人巴拉基列夫建議,寫了著名的管弦樂幻想序曲 " 羅蜜歐與茱麗葉 " 。而此同時,柴可夫斯基的作曲風格也與俄國國民樂派逐漸遠離,俄國國民樂派主張採用俄國民族素材寫作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而柴可夫斯基作曲風格則較傾向於西歐作曲家的樂風,不過這兩種不同的作曲方向後來均成為十九世紀後半葉俄國樂壇的兩大潮流。
1869 年柴可夫斯基經歷了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戀愛事件,愛上了女歌手黛西莉 . 雅爾托,兩人並曾發展出一段戀情,可是個性內向害羞的柴可夫斯基一直不敢開口向黛西莉求婚,以致後來黛西莉另覓戀情。雖然柴可夫斯基在感情上受挫,不過作曲上卻有了斬獲,他初期的一些傑作如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號交響曲以及交響幻想曲暴風雨等陸續問市。
1874 年柴可夫斯基譜出了最著名的降 b 小調鋼琴協奏曲,這首曲子完成之初曾遭尼古萊 . 魯賓斯坦惡劣批評,但當畢羅於 1875 年將它帶往美國首演後,立刻獲得了非凡的成功,至今這首協奏曲也成了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愛的曲子之一。
1875 年至 1880 年間,柴可夫斯基又完成了第三、第四號交響曲、芭蕾音樂天鵝湖、鋼琴曲集四季、交響幻想曲黎米尼的富蘭契斯卡、斯拉夫進行曲、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小提琴協奏曲、羅可可主題變奏曲以及歌劇尤金 . 奧涅金等傑作。這些作品的成功,使柴可夫斯基在俄國樂壇的份量大為提昇,也使他成為國際注目的俄國作曲家。
1876 年底柴可夫斯基開始展開他與梅克夫人之間長達十三年的神秘交往。梅克夫人是一位富有運輸商人遺孀,因為仰慕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而願意每年提供六千盧布好讓柴可夫斯基辭去教職專心從事作曲,但是她也提出了兩人永不見面的條件,所以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始終都只靠通信聯絡,兩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見過面。
1877 年一位自稱莫斯科音樂院學生的安東妮娜 . 米留可娃寫了封熱情的仰慕信給柴可夫斯基,並要求見面,起初柴可夫斯基並不理會,但米留可娃不停地寫信並以自殺作為威脅。不得已柴可夫斯基只好同意了米留可娃要求,並在對米留可娃的癡情感動中同意娶她為妻。婚後九個禮拜,柴可夫斯基就因為極度不能適應婚姻生活而精神瀕臨崩潰邊緣,甚至企圖自殺以逃避婚姻。於是醫生便勸他轉換環境並做長期休養,所以此後一年的時間,柴可夫斯基獨自到瑞士及義大利等地旅行,而與米留可娃的婚姻至此也等於結束了。
1881 年尼古萊 . 魯賓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以 " 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追憶 " 鋼琴三重奏作為悼念。1884 年柴可夫斯基獲得沙皇贈勳,1885 年出任俄國音樂協會莫斯科分會會長,同年並完成 " 曼佛瑞德交響曲 " 。
1887 年年底至隔年間柴可夫斯基到歐洲各地旅行演出,在萊比錫、柏林、漢堡、布拉格、巴黎、倫敦等地巡迴指揮自己的作品並獲得廣大迴響,此行並會見了布拉姆斯、德弗乍克、查理 . 史特勞斯、葛利格及佛瑞等作曲家。
回國後柴可夫斯基開始創作第五號交響曲,並於該年夏天完成。之後到布拉格指揮 " 尤金 . 奧涅金 " 演出,返國後於 1889 年作出芭蕾音樂 " 睡美人 "。
1890 年柴可夫斯基再次赴義大利旅遊,在佛羅倫斯完成了歌劇 " 黑桃皇后 "。隨然轉往俄屬高加索,在那兒接到了梅克夫人來信,梅克夫人表示她的經濟情況惡化,必須終止柴可夫斯基的資助,並且要斷絕他們兩人之間的交往。
柴可夫斯基此時已是一個地位穩固的知名作曲家,經濟不虞匱乏,不過梅克夫人的絕交對他仍造成精神上相當大的打擊。
1891 年柴可夫斯基赴美訪問,並在紐約、華盛頓、巴爾的摩、波士頓及費城等地指揮自己的作品。1892 年 3 月完成芭蕾音樂 " 胡桃鉗 " ,1893 年完成六號悲創交響曲,於1893 年 10 月 28 日由柴可夫斯基在聖彼得堡親自指揮首演,然而首演時觀眾反應並不熱烈。
1893 年 11 月 6 日柴可夫斯基因霍亂去世,享年 53 歲。

黃自


借用中國古代詩詞的名稱和內容於音樂作品的創作,是二十世紀早期中國作曲家從西方學習作曲理論後,回國從事中國音樂創作的一種嘗試。像“長恨歌”、“點絳唇”和“南鄉子”這樣的音樂作品,就是作曲家黃自於1933年分別創作的清唱劇和歌曲。這也是在西方的影響下,中國音樂作品從藝人即興創作或集體的無意識創作開始轉向了作曲家的個人創作。黃自早期作品的音調風格比較歐化,聽起來往往帶有一點“洋味”。但是,在作品的結構、句式方面則比較注重與中國古典詩詞的有機結合。 
相比之下,近五十年以來歌曲創作的音調注意到吸收傳統音樂的音調與風格,但結構基本以西方的“二段式”、“三段式”為主,句式上也與中國傳統音樂結構聯係較少。黃自還是音樂教育家,在學習西方為中國音樂服務 方面,還體現在他編寫音 
樂教材上,如1930年的“音樂的欣賞”,1930年至1934年完成的“西洋音樂進化史鳥瞰”,1933年至1935年與他人合編的“復興初級中學教科書”“六卌”,1934年與肖友梅、韋瀚章以“音樂藝文社”名義合編的“音樂染志”,以及1935年冬發起創辦上海管弦樂團等。黃自17歲學鋼琴,18歲開始學習和聲學,20歲赴美國學習心理學,畢業後留校學音樂理論、作曲與鋼琴,1928年轉入耶魯大學繼續學作曲。交響序曲“懷舊”在 
畢業音樂會上首演。回國後,1930年到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專職理論作曲教授,並兼任教務主任。抗日戰爭時期,他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抗戰歌曲:“抗敵歌”“1931”、“旗正飄飄”“1933”、“九一八”“1933”等。代表作還有 “山在虛無飄渺 間”“玫瑰三愿”“天倫歌”等。 在音專任教的8、9年間,培養了大量的學生,為後來的音樂教育事業奠定了人才基礎。黃自1904年生於江蘇川沙(現已劃歸上海市),1937年病逝於上海。

圓舞曲之王--約翰史特勞斯

圓舞曲之王
         1825 年 10 月 25 日生,六歲時在鄉下的祖父家中寫下生平第一首曲子,儘管身為音樂家的父親反對他走向音樂之路,但小約翰背地裡仍瞞著父親學習小提琴,十九歲時,便在餐館指揮自己成立的伴舞樂團,從此,這位日後被暱稱為「Schani」的年輕音樂家,立刻就如風暴一般席捲了整個維也納。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還很小的時候,每次看到 父親手拿指揮棒意氣風發地指揮樂隊時,小小心靈便充滿了崇拜與憧憬, 在不知 不覺中感染了對音樂的喜愛,因此時常背著父親偷偷地學習樂器, 而且彈得有聲有色。跟著父親樂隊裡的第一小提琴手阿蒙學習演奏技巧, 這時的小約翰、史特勞斯進步神速,已經展現出非凡的天賦。有一天當地 正聚精會神地練琴時,房門途然被踢開,父親怒氣沖沖地走進來,不分青 紅皂白便將小提琴搶過來,摔成兩段。老約翰、史特勞斯為了斷絕兒子學 習音樂的心,就送他去商業學校就讀、此時小約翰、史特勞斯才十五歲, 與他父親幼年的遭遇極其相似,在學校也因志不在此而表現不佳,於是父 親又聘請家庭教師嚴格督促,希望他培養成傑出的銀行家。然而,此種做 法卻未能阻止小約翰對音樂事業的熱愛,在母親安娜、舒特雷蒙的暗中支 持下,繼續跟隨音樂老師學習。
 
  當小約翰、史特勞斯十八歲時,父親因另結新歡 而與安娜發生了嚴重爭吵,最後在惱羞成怒之下,遂拋妻棄子帶著新歡共賦同 居。父親的出走對小約翰、史特勞斯的音樂路途而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從 此他可以放心大膽,毫無顧忌地專心學習酷愛的音樂了。在母親的安排下,小 史特勞斯先後師事柯爾曼與德雷斯勒學習樂理與作曲。
  1844年,十九歲的小約翰、史特勞斯,舉行首次 演奏,公然挑戰父親在維也納樂壇的無上地位。此舉轟動了全維也納市,民 眾都爭相一睹維也納圓舞曲的父子之戰。小史特勞斯新作的圓舞曲“ 寓意短 詩”,在觀眾的熱烈要求下連續演奏了十九遍,因此,第二天的報紙才會出現 這樣的報導。它似乎預示著老約翰、史特勞斯已如入暮的夕陽,盛期已過,小 約翰、史特勞斯則如東昇的旭日,前途充滿光明。
 
  1849年,老約翰竟以四十五歲的壯年,因病去世, 從此整個歐洲的圓舞曲樂壇就是小約翰、史特勞斯的天下了。二十四歲的小約翰 自此繼承了父親的樂團指揮,另外,除了每晚必須指揮自己的樂團外,他還要發 表新創作的圓舞曲,忙碌的情形令人難以想像,受大眾歡迎的程度更遠遠凌駕老 約翰之上。以圓舞曲風靡維也納的小約翰,不僅在當地演奏,更率領樂團走遍歐 洲、法、英、義、俄等地都曾留下他到訪的足跡,最後終因過度勞累,而不得不 放下手中工作暫時休養,由他的二弟約瑟夫,三弟愛德華代理。
 
        1854 年,29 歲的小約翰在希希皇后的皇宴婚禮上演出,同個時期,小約翰更將一手組織創立的樂團與父親的樂團合併,連續在歐洲英、俄、德、荷等地進行旅行演出,贏得滿堂喝采,更為自己打下明星級大師的根基。值得順便一提的是,小約翰.史特勞斯聲望日隆的這段時間,也是維也納這座帝國皇城邁向現代化的轉捩點,拆掉昔日城牆,成就了今天著名的環城大道。史特勞斯的作品除「蝙蝠」等十六首輕歌劇,以及若干管弦樂曲外,其餘都是圓舞曲,總計有四百餘首之多,故也有「圓舞曲之王」的美稱。
 
  三十七歲時,小約翰、史特勞斯創作了膾炙人口的 不朽名作“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活” 等等。1872年,美國在波士頓舉行世界和平音樂會,特別邀請小約翰、史特勞 斯為總指揮。為了這場演奏會,據說主辦單位特意建造了可以容納二萬人的舞 台及十萬聽眾的超大音樂廳,並為他配置了一百名副指揮。在這些盛況空前的 演奏會上,聽眾無比熱烈又激動,大家簇擁在舞台上,向他瘋狂地喝采和歡呼。
 
  為了慶祝小約翰、史特勞斯演出四十週年, 一八八四年十月,維也納宣佈放假一星期,全市懸掛國旗,各種獎章、禮 物及榮譽學位,紛紛從世界各角落蜂擁而至。一生夢想能在咖啡廳夜總會 以音樂歡娛佳賓的小約翰、史特勞斯,終於成為全世界最受人愛戴景仰的 名作曲家、指揮家,並被導為“圓舞曲之王”。
 
       圓舞曲在十八世紀末開始盛行,剛問世時被視為淫靡不入流的東西, 而今日圓舞曲之所以能成為高雅的音樂,主要就歸功於約翰.史特勞斯家族,特別是小約翰.史特勞斯。
 
JohannStraussII       音樂家輩出的史特勞斯家族裡,一老一小這對父子檔,可以說是開創家族音樂霸業的先鋒,一先一後活躍於維也納的音樂舞台。身為父親的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the Elder)本身就是當代的重量級音樂家,以圓舞曲稱霸一時,奧地利人甚至以「奧地利的拿破崙」來形容老約翰,原因無他,音樂家手筆下的圓舞曲,也如拿破崙的大軍一般席捲了整個歐洲。老約翰的音樂基因,也遺傳到了小約翰、約瑟夫和愛德華這三個兒子身上,約瑟夫和愛德華在當代樂壇均占有一席之地,但小約翰的音樂知名度卻是更勝一籌,遠遠超前其他兩位兄弟。他最為人津津熱道的就是曾經在美國同時指揮兩萬人組成的合唱團,加上上千人組成的管弦樂團,再加上現場約十萬人的觀眾,而為了起拍一致,還不得不動用了一門加農砲。
 

       「多瑙河」這條歐陸名川,近一百年來,絕大多數人都不是從地理書上和她相識,小約翰 史 特 勞 斯 (Johann Strauss the Younger)的圓舞曲《藍色多瑙河》,才是世人心中第一遭的多瑙河印象。可以這樣說,政治權力上的維也納,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帝國皇都,而十九世紀的音樂維也納,則是史特勞斯家族霸業的舞台一首首流行在舞會裡的曼妙華爾滋旋律,打造了「史特勞斯王朝」的空前名號,每年吸引全球上億人口守在電視機前收看轉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史特勞斯家族成員的作品,已成為這場盛宴的曲目傳統。

樂聖--貝多芬

樂聖
        貝多芬與海頓 , 莫札特並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大作曲家
        1770 年誕生於德國萊茵河畔波昂市的一個清寒家庭中 . 父親及祖父都曾是宮廷中的樂師 , 父親約翰是一位才華平庸的又愛酗酒的男高音手 , 母親瑪麗亞則是一位賢淑的女性 . 貝多芬從小極受在宮廷中擔任指揮的祖父寵愛 , 可惜好景不長 , 貝多芬三歲時祖父就與世長辭了
 
        貝多芬的天份在三歲時被祖父發現 , 但這位仁慈有才華的祖父卻沒機會指導他 . 父親是酒鬼 , 脾氣暴燥 , 妄想要貝多芬成為 " 莫札特第二 " 以博取名聲及金錢 . 可想而知 , 童年的貝多芬是受盡虐待的 , 也因此貝多芬從小就特別孤僻
 
        貝多芬八歲時於科隆舉行演奏會 , 雖然獲得不少掌聲 , 但卻不如莫札特那樣轟動 .  十歲左右即成為宮廷樂師 , 十六歲那年貝多芬失去了慈母 , 是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 . 同年 , 貝多芬擔任白朗寧家的鋼琴老師 , 也與白家的大女兒有了一段沒有結果的初戀 . 十七歲前往維也納會見莫札特 , 被莫札特認為是日後的一顆新星  , 並從莫札特處學到一些作曲技巧 . 二十二歲時定居於維也納 , 在這之前他想拜師莫札特而不果 , 轉向海頓和阿布雷治白克學習作曲 . 海頓非常忙碌 , 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教他 , 因此肯上進努力的貝多芬在有關社會上及音樂上的事都得靠自己摸索
 
        莫札特去世後維也納的音樂領袖就首推海頓了 , 但貝多芬對海頓單調的作曲卻十分不以為然 . 他三十歲那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曲 , 這時的他已經有暫時性的耳聾了 . 三十三歲他完成 " 第三號英雄交響曲 " , 更是表現出貝多芬的獨特 . 維也納音樂界推崇他為莫札特的繼承人 , 備受歡迎 . 也有人認定從這首歌以後 , 浪漫派音樂就產生了 , 為音樂史上的新紀元Beethoven
 
        剛開始時貝多芬立志做名鋼琴手 , 所以初期的作品以鋼琴曲較多 ,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的作品鋼琴奏鳴曲 " 悲愴 " 是他年輕時所寫 . 從這首曲子可以看到貝多芬所獨創的熱情火花及青春的甘苦 .   另外 "月光 " 鋼琴奏鳴曲 , 據說是獻給茱麗葉塔 . 桂察第小姐。
 
        成名後的貝多芬命運比他的前輩如海頓 , 莫札特要好得多 , 一方面受到貴族的保護 , 另一方面又享有創作上的自由。 貝多芬做為鋼琴家和作曲家都逐漸嶄露頭角 , 遠大的前途被眾人看好 . 但是 " 惡性耳疾 " 這個音樂家的致命傷卻使他頹喪 . 悲憤之餘曾留下一份著名的 " 海里金史塔持遺書 " , 這是在他死後才被發現的 . 他真的想自殺嗎 ? 實在煞費猜疑 . 總之 , 貝多芬並沒有自殺 ,   相反的 , 他回到維也納 , 首次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會 . 之後 , 他的作品更臻成熟充實 , 許多不朽的傑作也於此時相繼完成 . 例如小提琴奏鳴曲 " 克羅采 " , 第三號交響曲 " 英雄 " , 鋼琴奏鳴曲 " 華爾斯坦 " , 以及後來改名為 " 費得利 " 的歌劇 " 雷奧諾雷 " .......等
 
        貝多芬作品風格的演變可分為三個時期 . 第一時期大約是在 1800 年 32 歲左右 , 純古典式的作品 , 跟海頓及晚年的莫札特風格相似 . 由於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名聞歐洲 , 故此多數是鋼琴作品 . 在這階段他了十一首鋼琴奏鳴曲 , 六首四重奏和降E大調七重奏 , 並完成第一首鋼琴協奏曲和交響曲
Beethoven手稿
        1801 年貝多芬獲悉自己即將失聰的消息 , 便放棄演奏的生涯專心作曲 . 並以1802年第二交響曲為他作品的第二階段揭開序幕 . 他在作品中開始表現自己獨特的風格 , 許多不朽傑作就是在這階段中完成 . 大約是 1802 至 1815 年間 . 這時期的作品逐漸脫離古典樣式 , 較偏向表達內在感情 . 貝多芬擴大了奏鳴曲式 , 在旋律與和聲上加入新手法 , 並嘗試以新方式組織管弦樂法 . 當中的某些作品如 " Moon Sonata " , " Fidelio " 等已可看出貝多芬有著強烈的浪漫派主義傾向
 
        45 歲以後 , 他改用心耳作曲 , 並步入了第三時期 . 貝多芬開始回顧舊的音樂型式 , 並從海頓和巴哈的作品中溫故知新 , 此時貝多芬已進入純音樂領域 , 不再顧忌樂器或演奏者的限制 , 他所在乎的僅是在紙上和他的心耳間完成一種協調 , 突破古典型式 , 在保留合理邏輯性下任意使古典樣式變化 . 如第九交響曲中加入獨唱及合唱樂聲的部份 " 歡樂頌 " , 這是交響曲歷史上的創舉 . 而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也達到此典式的最高境界 , 沒有抒情意味或描寫意境 , 純粹是扣人心弦的靈性音樂 , 堪與巴羅克時期大師的傑作相提並論 .
 
        1812 年貝多芬與大文豪歌德相會於伯明罕溫泉勝地 , 歌德形容貝多芬是 " 精力充沛無與倫比的男性 " , 一方面貝多芬無視於國王與王后等貴族權勢 , 他說 : 雖然有很多人 , 卻沒有一個偉大的 ...... 不 , 不 , 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耳疾越來越惡化 , 到了 48 歲左右就已經完全聽不到 . 日常的會話均用筆談 . 晚年時期為了姪兒的事情煩惱不已 , 又為了生活到處奔波 , 曲子的作風與中期激烈有力者完全不同 , 代之而起的是簡潔而有深度的思想
 
Beethoven        貝多芬的一生中實在是失意到了極點 , 尤其是在戀情方面 響曲的人一定被其澎湃的感情所震攝 , 像這樣感情豐富的天才 , 生命裏當. 聽過命運交然是無時無刻充滿著愛情的芳香 . 貝多芬研究權威羅曼羅蘭曾說 : 貝多芬打從 20 歲至 50 歲的歲月中 , 沒有一個時期是心底不曾抱過 " 愛 " 的 . 只是 , 暴躁的脾氣 , 抱病的身體 , 加上嚴分階級的社會風氣 , 都使這位 " 戀愛線條粗且短 " 的豪邁漢子的戀愛有花無果 . 著名的 " 月光奏鳴曲 " 的女主角 , 伯爵千金朱麗葉塔 ; 擁有無比細膩感情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 ; 至死前仍是貝多芬密友的約瑟芬 . 布倫斯威克 ; 燃起四十多歲的貝多芬的愛火的泰麗莎 . 瑪法蒂 ......以及更多更多的美麗少女......... , 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地承受這些愛情的打擊 , 繼而譜出無數曠世的傑作 : " 月光奏鳴曲 " , " 春之戀曲 " 等等
 
        在貝多芬去世後的第二天 , 人們在他的一個秘密抽屜內找到三封沒有署名 , 沒有收信人姓名 , 沒有日期的情信 , 現被稱為 " 給永恆愛人的信 " . 由於信裏沒有收信人的姓名 , 後世佷多研究貝多芬的學派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 甚至演變成論戰 . 有人說是桂察第小姐 , 又有人說是和他訂過婚的泰麗莎 . 馮 . 布倫斯威克小姐 . 貝多芬的戀愛結果並沒有成功 ,   最終還是獨身而終 . 大家所熟悉的鋼琴曲 " 給愛麗絲 " , 本來是 " 給泰麗莎 " , 由於在出版時校對錯誤而一直錯下來 . 然而不管這位女性是甚麼人 , 我們應該注視的是在這位偉大的藝術家心中有股不滅的愛火 , 而且昇華至藝術創入之中 , 譜出無數扣人心弦的作品 .
 
       貝多芬在世時常被指為憤世嫉俗 , 脾氣暴躁 . 可是 , 有誰想過 30 多歲耳朵出現毛病 , 作為一個天才橫溢的音樂家 , 這是何其殘酷的命運 ? 為了掩飾耳疾 , 聽不見也要裝作聽見 , 而且也很忌諱別人談論耳朵的事 . 人們只知道他脾氣暴躁 , 極難相處 , 但又有誰體會到他內心的痛苦與恐懼 ? 貝多芬熱愛生命 , 熱愛人類 , 端看第九交響曲中的 " 歡樂頌 " , 若非有一顆熱愛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籟 ?
 
        貝多芬是第一個獲得自由的藝術家 , 他曾說 " 要盡量做個正直的人 , 讓愛自由尤其高於一切 , 即使面對一位君主 , 也絕不出賣真理 ! " 也就是有了這種自由 , 貝多芬的作品才能脫離實用的曲式 , 而依憑內心深處湧現的靈感自由創作 , 使得每一首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 , 洋溢著撼動人心的熱與力 . 他的作曲技巧是可以分析的 , 但作品中蘊藏的力求量卻是無法言傳的 , 只有不斷的聆聽 , 才能體悟貝多芬的啟示 : 向命運挑戰 , 永不妥協


        貝多芬酷嗜散步與飲酒 , 他在維也納森林和海里根修坦田園散步時捕捉了許多作曲靈感 . 不幸於拜訪弟弟約翰時染上了肺炎及黃疽 , 四個月之
後 , 這位曠世音樂巨匠便去世了 .  臨終前他所訂的葡萄酒才送來 , 『真可惜 , 來遲了 ! 』這句話便成為他最後的遺言
貝多芬於 1827 年 3 月 26 日下午病逝 , 三天後葬在威陵墓地

歌曲之王--舒伯特

歌曲之王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於維也納郊外的李希典塔爾村莊,他的父親是農民出生的小學老師,後來開創了一所私立小學,親任校長,母親是廚師,由於生活貧困,父母所生的14個孩子,只養大了五個。舒伯特所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舒伯特小時候由父親教他小提琴,大哥教他鋼琴,十一歲進入皇家學院 ( Imperial College , Konvikt )攻讀音樂,住進神學院宿舍,並加入維也納宮廷禮拜堂合唱團(今維也納少年合唱團)高音部隊員,直到十六歲因變聲不能再演唱童聲高音才離開 。期間,前往薩里耶利 ( Antonio Salieri ) 門下接受三年正規的作曲課程,所有的音樂知識幾乎全賴自己的摸索與努力。 同時他在他父親的學校裡擔任助教師,此期間的創作如   F 大調彌撒曲、魔王、野玫瑰…等。他早年就展現了非凡的音樂才華,經常為家中和友朋之間的演奏,譜寫歌曲管弦樂曲和室內樂曲。並在學校管弦樂團擔任小提琴手,還為這個樂團寫作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一八一三年﹞。1812年以作品1的名義出版「魔王」一曲時,已經譜寫了將近七百首的樂曲。1814年十月十九日,舒伯特為歌德的詩《紡車旁的麗卿》譜曲,有人認為這是德國藝術歌曲的濫觴,此說雖不見得 很精確,但這首歌卻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閘門。1815年,舒伯特就創作了一百四十首歌曲。在他短暫的一生﹝三十一年﹞當中,一共創作了六百多首歌曲,所以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舒伯特脾氣溫順,如赤子般的純真笑容經常掛在臉上,這使得他很受朋友歡迎,他身邊一直都圍繞著一群關心他的朋友,這些朋友有些在經濟最困頓的時候接濟他,有些人的詩作給予他創作的靈感,有些在舒伯特身前死後都極力推廣他的音樂。雖然他作品數量頗豐,又完成了六首交響曲 ( 十六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 ),但是並沒有任何經濟支援。經過朋友幫忙,他在 1818 與 1824 年,受聘於匈牙利 Esterhazy 公爵,擔任公爵女兒們的家庭教師。不過,他還是喜歡隨興的生活,對於社會地位、貴族生活全不感興趣。每回只要拿到錢便呼朋引伴到咖啡廳取樂,等錢花光了再由朋友接濟他。在這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中,他有時甚至將樂曲譜寫在帳單背面。
 
        對於文學、詩歌,舒伯特一向易感,使他在藝術歌曲的領域裡獲得最大的滿足與成就。他寫了超過六百首藝術歌曲,他會用同一首詩作,譜寫不同曲調的曲子,有些歌德和席勒的作品甚至超過六次以上。他在音樂與文字間找到一個讓兩者安適而不 尷尬的情境,使兩者能在表達某種情境狀態時發揮到最大,他一向與世無爭,所以也不想讓音樂與文字間分出從屬,就如你無法硬是要區分在詮釋舒伯特的歌曲時,歌者和鋼琴伴奏誰比誰重要,鋼琴往往是外塑情境的描摩,人聲就變成心理狀態的獨白。
 
      舒伯特終其三十一個年頭的生命,除了少數外出旅行的機會,他的足跡始終都徘徊流連在這個城市的無數角落,在他身前維也納對他瞭解不多,即使死後很長一段時間,維也納也都沒有給這位天才應有的尊敬與重視,他的作品雖不僅限於歌曲﹝他尚有九首交響曲、十部歌劇、多首管弦樂曲以及宗教音樂,更有為數眾多的室內樂與鋼琴奏鳴曲等等﹞,但其作品都有共同的特色,那就是無不具有天使般優美純潔的旋律,這也是使他能夠在音樂史上躋身最偉大的作曲家行列的原因。
 
      1827年在貝多芬臨終病榻上,年輕的舒伯特哀傷的與其道別,隔年1828 年11月19日,舒伯特去世於維也納遺體便葬在他最尊崇的貝多芬墓旁,享年三十一歲
 
舒伯特之墓舒伯特雕像

捷克音樂家--德弗札克

1841 年 9 月 8 日生於捷克布拉格北方約 30 公里的小鎮,是家中長子,父親在鎮上經營客棧與肉舖,喜歡音樂,會拉小提琴,還組織了鄉村樂隊並親自參與樂隊演出。
 
德弗乍克從小就在音樂環境中長大,六歲進入小學就讀,隔年在老師史匹茲的指導下習得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九歲起加入父親的小樂隊在鄉里音樂會上演出,同時也活躍於當地教堂唱詩班。
 
儘管德弗乍克的父親喜歡音樂,但認為音樂僅止於娛樂而不足以成為職業,而且根據當地習俗長子需要繼承父親的職業,因此德弗乍克小學畢業便被送往士洛尼杰鎮舅舅處學習德語以利未來經商,並學習如何經營旅店和屠宰業。
 
士洛尼杰鎮上住了兩位熱心推廣音樂的音樂家,一位是教堂的合唱指導陶曼,一位是教堂風琴師李曼,其中李曼對於指導後進不遺餘力,德弗乍克有任何音樂上的問題求教,他都是竭盡所能、傾囊相授。李曼也看出德弗乍克擁有不凡的音樂潛力,於是極力鼓勵德弗乍克放棄當屠夫並改走音樂道路,並建議德弗乍克到布拉格的音樂學校接受正規音樂教育。
 
然而德弗乍克的父親並不同意他以音樂為職業,無奈之餘,李曼只好不顧德弗乍克父親反對,自行協助德弗乍克達成到布拉格學音樂的心願。經過兩年努力,李曼終於說動德弗乍克的舅舅出資幫忙。1857 年,德弗乍克終於進了布拉格風琴學校就讀。然不久後他舅舅的援助便突然中斷,於是德弗乍克於是開始到咖啡館兼差彈琴。
 
由於收入相當有限,在風琴學校這段時期德弗乍克經常處於挨餓狀態。在校中,德弗乍克選修了風琴、作曲及其他音樂課程,其中對作曲理論最感興趣,他除了時常埋首於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等大師樂譜的研究外,也積極接觸同時代作曲家如華格納李斯特等人的作品,而這點對他日後寫作歌劇和交響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1859 年德弗乍克從風琴學校畢業,就此展開音樂生涯。首先在布拉格的孔札克咖啡廳管弦樂隊找到一個中提琴手的工作,1862 年布拉格捷克國民劇院成立後便轉往該院擔任中提琴手。在此前後工作了十年,一方面從樂團的演出中汲取經驗,另一方面也從事樂曲創作。
 
德弗乍克在國民劇院服務期間曾愛上女歌手約瑟芬娜。約瑟芬娜出身於富有人家,德弗乍克雖然對她十分傾心,但認為自己沒沒無聞,因此一直不敢對她表白,苦戀之餘德弗乍克只好將他的思慕之情轉化為 " 翠柏集 " 的十八首歌曲,而約瑟芬娜後來也嫁給了出身貴族的文學家考尼茲伯爵。儘管德弗乍克沒能獲得約瑟芬娜的感情,但日後卻娶了約瑟芬娜的妹妹安娜。安娜曾經隨德弗乍克學過鋼琴,後來也加入了國民劇院的合唱團,由於經常共事的關係,德弗乍克與安娜相戀,兩人並於 1873 年結婚。安娜是個賢慧的妻子,除了明白並尊重丈夫的才能外,更全心全意照料德弗乍克生活起居,德弗乍克可算得上是作曲家當中婚姻最幸福美滿的一位。
 
Dyorak1873 年 3 月德弗乍克根據詩人哈勒克詩作 " 白山的繼承者  ",寫了一首讚美詩在布拉格演出,大獲成功。人們開始注意到這位年輕作曲家,布拉格愛樂協會的管弦樂團更要求演出他的作品。同年該團演奏了夜曲 " 五月之夜 ",隔年又首演 " 降E大調交響曲 ",均獲得好評。
 
1875 年德弗乍克得到奧國文化部為清寒藝術家所設的國家獎助金,這次獲獎不但使德弗乍克艱困的生活稍獲疏解,也讓在獎助金審查委員會中擔任評審委員的布拉姆斯發覺德弗乍克的才能。愛才的布拉姆斯除了在作曲上給予德弗乍克指導外,更向自己在柏林的出版人辛洛克大力推薦德弗乍克的作品。德弗乍克著名的 " 斯拉夫舞曲集 " 便是在辛洛克的提議下寫作,該曲出版後立刻轟動全歐洲,使得德弗乍克引起國際樂壇注意。
 
德弗乍克在世界樂壇嶄露頭角後,包括大指揮家李希特、畢羅、小提琴家姚阿幸以及各國許多傑出的演奏家都熱心演奏他的作品,或是委託他創作新曲。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不斷從他筆下流出,即使是以尖酸刻薄聞名的樂評家漢斯立克,也對他的音樂予以很高評價。德弗乍克的聲名因此傳遍整個歐洲,同時也成了波西米亞人民心目中的英雄。1878 年德弗乍克第一次執指揮棒演出自己的作品,結果非常成功,這證明他除了具有作曲能力外也有很好的指揮才華,此後德弗乍克便經常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並成為一位出色的指揮。
 
1884 年 3 月德弗乍克應邀至英國指揮他的 " 聖母悼歌 " 及 " D大調交響曲 " 等作品,演出異常成功,不論是觀眾、樂團團員或樂評都給予他毫無保留的讚譽,英國著名的諾威洛音樂出版公司更以二千英磅委託他寫作一首清唱劇。此行的成功,促成了德弗乍克往後八次的英國之旅,每一次的到訪都受到英國民眾熱烈歡迎,此外劍橋大學還在 1890   年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同年,在柴可夫斯基的促成下,德弗乍克應邀前往俄國訪問,並在莫斯科及聖彼得堡指揮了兩場音樂會。演出後兩地的各大報紙都大篇幅報導了他的生平以及他在俄國的成功演出。結束俄國的訪問後,歸途中德弗乍克又順道拜訪德國,並且也指揮演出自已的作品,同樣是凱旋而返。
 
由於聲名遠播新大陸, 1891 年夏天美國提供優厚的待遇延聘德弗乍克出任紐約國民音樂院院長。然而德弗乍克感到十分為難,因為先前布拉格音樂院屢次想聘請他到該校執教,他都以希望專心作曲為由而加以婉拒,之後因為音樂院方面再三敦請,讓他覺得實在無法再推辭才接下聘書,如今接聘才幾個月,如果辭職赴美,在道義上實在講不過去。然而當布拉格音樂院負責人特拉格博士得知這個消息後,反倒鼓勵德弗乍克前往新大陸為國爭光,德弗乍克這才決定接下美國的聘書,不過他還是在布拉格音樂院先教了一年書,才於 1892 年 1 月偕同夫人及孩子一起啟程赴美。
 
Dyorak德弗乍克抵達紐約時,受到紐約音樂界、國民音樂院師生以及僑居當地的波西米亞同胞共數千人的熱烈歡迎,場面盛大而感人。德弗乍克對他的新工作相當投入,除了主持院務外也開班教授作曲課程,美國近代許多知名作曲家,在當時均曾受教於他。
1894 年聘約到期,由於思鄉心切亟欲返回故鄉,但院方卻一再挽留,他只好再續約一年,期間他曾返回波西米亞度過一個夏天。1895 年 4 月續約也屆滿,德弗乍克立刻返回家鄉。
 
在美國工作的期間完成了新世界交響曲F大調弦樂四重奏降E大調弦樂五重奏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大提琴g小調輪旋曲 寂靜的森林、鋼琴曲 詼諧的快板以、弦樂四重奏美國』和世界三大大提琴協奏曲之一的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德弗乍克巧妙地將美國音樂素材與波西米亞風格做了完美的融合,而成為他的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特色。
 
1901 年德弗乍克被任命為奧國上議院的終身議員,他是第一位得到這項殊榮的音樂家,上任後為自己的同胞爭取到不少政治權益。同年六月,德弗乍克升為布拉格音樂院院長,此後就擔任此一職務直到逝世。
 
德弗乍克的曲調民族風味濃厚,雖然曲子的旋律大多由他自己創作而不是取材於民間音樂,但旋律中就是充滿了民族色彩與地方風味。曲調通常優美流暢,擅長以情緒營造曲子的氣氛,音樂中也總是流露出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通常音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健康的氣質與濃厚的莊稼氣息。
1904 年春天,身體一向硬朗的德弗乍克突然罹患嚴重的腎臟炎,4 月間的病情似乎有好轉跡象,然而至 5 月 1 日卻突然中風猝死於餐桌上。德弗乍克去世的噩耗震驚全球,全歐及美國友人均同感哀傷。5 月 5 日在數萬同胞護靈下,安葬於布拉格近郊威瑟拉德古墓園。

音樂之父---巴赫

生平
童年
1685321日(格里曆331日),巴赫出生在德國艾森納赫。他的父親約翰·安布羅休斯·巴赫是鎮上的音樂家,教巴赫小提琴羽管鍵琴叔叔們也是職業音樂家,包攬了從教堂管風琴宮廷作曲家、音樂家的職位。巴赫的叔叔,約翰·克里斯多夫·巴赫(1645年至1693年)教了巴赫關於管風琴演奏藝術。巴赫因此感到自豪,1735年左右,他起草了一份族譜,名為《音樂巴赫家族的起源》。
巴赫的母親死於1694年,他的父親也在8個月之後隨其母親而去。10歲的巴赫成為了孤兒,並住進了位於奧爾德魯夫的長兄約翰·克里斯多夫·巴赫(與叔叔同名,1671–1721)家裡。在這裡,他模仿、學習並演奏音樂;而他哥哥,一個職業教堂管風琴師,也經常用翼琴指導他。
他哥哥讓他接觸的作品有來自當時南德的大作曲家,也有來自北德的作曲家,也有法國人,例如尚-巴蒂斯特·盧利路易斯·馬贊德馬林·馬萊斯,以及義大利人吉洛拉莫·弗列斯可巴迪。年輕的巴赫也許觀摩學習了這些作曲家的作品。巴赫的手稿表明了他曾經為他哥哥抄總譜,但是顯然他的哥哥禁止他這樣做,也許是因為覺得這樣浪費了他的時間。
大約14歲的時候,巴赫和一個比他大一些的校友喬治·艾德曼一起被授予合唱獎學金,就讀位於呂內堡的名校聖米迦勒學校。在校2年中,他廣泛地接觸了歐洲文化,此外,除了參與學校的無伴奏合唱團外,他也演奏風琴大鍵琴。他學習了法語義大利語,在神學拉丁語歷史地理物理學等知識領域打下深厚的根基。他與德國北部的的貴族子弟交往,這些人被送到一些高專業性的學校學習,準備在外交、政治或軍隊中有所發展。
阿恩施塔特到威瑪(17031708年)
17031月,在從從聖麥可畢業,並被拒絕一個位於森格豪森的管風琴師職位後不久,巴赫被約翰·恩斯特公爵聘用,在威瑪一個教堂擔任場地音樂家。他的角色並不十分清楚,但很顯然還包括一些與音樂無關的僕役工作。他在威瑪待了7個月,以優秀的鍵盤演奏者而出名。於是,巴赫被邀請到阿恩施塔特的聖博尼費斯教堂,為其新完工的管風琴作檢查,並舉辦了啟用音樂會。在這個位於魏瑪西南大約40公里的古老小鎮,巴赫家族與當地居民建立著良好往來。17038月,他接受了在該教堂的風琴師的職位,這個工作體面但並不繁重,而且能得到一份不錯的薪水。
良好的環境和對音樂熱情的僱主並沒有緩解年輕的管風琴師和當局之間的緊張關係。巴赫顯然是對合唱團的水平不滿,但更嚴重的是,1705年至1706年,他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拜訪了偉大的風琴師和作曲家迪特里克·布克斯特胡德,並參與他在北德呂貝克聖馬利亞教堂的音樂會。此次拜訪布克斯特胡德的旅行,來回需要各徒步約400公里。這趟超過預期計劃時間的旅程,強化了布克斯特胡德對對巴赫早期風格的影響,也顯示了在巴赫心目中布克斯特胡德的重要性。巴赫想成為布克斯特胡德的助手和接班人,但不希望娶他女兒,而這顯然是一個條件。
17058月的法庭記錄,巴赫曾經被牽扯進一個爭執事件:
J.S. 巴赫,新教堂的管風琴手,就是坐在那裡的那個,因為他昨天深夜走路回家時……有六個學生坐在長石上,當他經過鎮上的禮堂的時候,學生蓋耶斯巴赫拿著一根木 棒跟在他後面,問他(巴赫):為什麼巴赫辱罵他(蓋耶斯巴赫)?巴赫回答說沒有。但因為沒有人能夠證明,所以他說話的氣勢有點不足。蓋耶斯巴赫說也許巴赫 沒有辱罵他,但是巴赫一定侮辱了他的巴松管演奏,侮辱他的巴松管演奏就是侮辱他本人……於是蓋耶斯巴赫打了巴赫。巴赫並沒有想到會被襲擊,他已經抽出了他的匕首,但蓋耶斯巴赫與他扭打在一起,直到其他的學生趕到,並把他們分開。
1706年巴赫得到了一個在米爾豪森聖布拉烏斯的風琴師職位,並待了好幾年。在那裡顯然有更好的薪酬、更高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有更好的唱詩班4個月之後,1707年,巴赫成為米爾豪森的布拉希斯基希的管風琴師;同年,和他的第二個堂妹瑪莉亞·芭芭拉·巴赫(Maria Barbara Bach)結婚。他們育有7個孩子,但只有4個活到了成年,包括威廉·弗里德曼·巴赫卡爾·飛利浦·愛馬努埃爾·巴赫,他們後來都成了重要的作曲家。
巴赫提議將聖布拉烏斯的管風琴翻新,雖然費用昂貴,但教堂和米爾豪森市政府都予以核准。作為回報,巴赫為1708年的新地方議會成立開幕儀式精心製作了喜慶的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Gott ist mein König, BWV 71)。地方議會很高興巴赫對他們的豐厚回報,在之後的幾年裡又兩次讓巴赫指揮演奏它。
身在威瑪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同年辭職去接受一個報酬更為豐厚的職位,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在威瑪巴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也首次發現了韋瓦第的音樂,開始了協奏曲的創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特利奧波德親王的樂正職位;但其辭職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撓,在免除其義務之前甚至還把其關押在獄中。
柯滕時期
柯滕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為高產和未受干擾的時期,這段時間他創作了許多器樂作品:《布蘭登堡協奏曲》,《鍵盤小曲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小提琴,大提琴獨奏作品等。1720年當他和利奧波德親王一同出遊時,其妻死去,留下他和7個小孩;第二年再婚,娶安娜·瑪德蓮娜·巴赫1701-1760)為妻;當親王利奧波德娶了一個對音樂不感興趣的女人時,巴赫開始尋找一份新工作。
萊比錫
1722年,萊比錫聖樂領唱庫瑙逝世時,巴赫申請該職位,萊比錫當局先是把該職位讓給了泰勒曼,隨後又任命了克里斯托坲.格勞普納,巴赫在1723年正式任該職。作為教會音樂的指揮,他要督導教會樂手,提供禮拜式中的樂曲;在托馬學校任教;在這裡他創作了最偉大的宗教作品《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B小調彌撒》和《聖母頌》,宗教劇及大多數的教會清唱劇。1729年他組織了著名的萊比錫大學音樂社,由職業歌手和學生組成,每周舉行音樂會。領導該組織一直到1737年,1739-1743年又繼續領導。
逝世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巴赫患有白內障,視力逐漸喪失,1749年以當時落後設備進行了眼科手術,幾乎使他完全失明。他的這場疾病原因不明;據說他突然 恢復了視力,但卻由於手術後的後遺症於1750728日逝世,享年65歲,死因據當時報紙所刊是因為一場「非常不成功的眼科手術造成的不愉快的後 果」,據現在歷史學家推測則是因為腦中風合併肺炎。隨後在萊比錫舉行葬禮。